央广网北京6月6日消息(记者 王进文)为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,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街道政务服务中心启动新一轮升级建设,聚焦“市区业务下沉、智能服务创新、办事体验优化”三大核心,提出构建“全域覆盖、全时响应、全程跟进”的无界服务体系。
针对百姓反映社保异地办理不便等问题,潘家园街道积极寻求改革突破,实现41项业务全市跨区帮办代办,包括社会保障卡业务、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业务、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业务等,彻底打破地域限制,居民凭身份证即可在“家门口”办理跨区业务。
坚持“企有所需,我有所为”,积极会同朝阳区政务服务局,引入政务服务自助机,整合上网、复印服务项目、扫描、打印、材料云端存储等多项功能,提供“结果物邮寄到家”服务,实现“最多跑一次”,甚至“一次不用跑”。覆盖385项服务事项,含272项法人事项(如企业经营许可等)及176项个人事项(如医师执业注册变更等);引入OCR技术开发材料识别自动填充功能,上传营业执照等材料后系统可自动填充信息,减少手动录入耗时、降低错误率,以全流程智能化服务提升政务办理便利化水平。
自助机配备语音引导系统和远程协助功能,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可一键呼叫区政务服务局工作人员视频指导,真正实现“无人值守、全程智办、安全便捷”。
为满足“上班族”“学生党”等群体错峰办事需求,专门设置24小时自助服务区,聚焦高频政务服务场景,实现相关业务“全程自助办”,有效拓展政务服务时间空间维度,为群众提供“不打烊”的便捷办事体验。
针对有就业需求的群体,潘家园街道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应用,在便民服务中心大厅升级改造后,打造贯通就业全链条的“数字就业指导中心”国内外展览案例,通过深化“一对一”精准服务模式,构建起“智能数据采集分析+岗位缺口匹配”双融合的就业帮扶服务模式。
该模式依托大数据、人工智能技术,对求职者的学历背景、职业技能、就业意向等信息进行采集与智能分析,精准绘制“人才画像”;动态对接辖区及周边企业用工需求,实时更新岗位缺口数据库,实现供需两端的高效匹配国内展厅案例,有效提升就业登记、岗位匹配、职业指导等服务质效,让求职者享受更加便捷、暖心的就业服务。
此次升级对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场景化改造,率先构建全开放式、无柜台化的“沉浸式办事空间”。大厅布局围绕“便捷协同、温情服务”设计,设置接待服务台作为办事首站,衔接政务自助服务区与休闲等候区,打造“咨询—自助办理—舒适等候”的流畅动线。
工作人员“走出柜台”,从“面对面”变为“肩并肩”协同服务,主动走近办事群众。针对老年、残障群体,配备老花镜、轮椅等专属设施,让特殊需求“被看见、被响应”。10个综合服务窗口推行“一窗通办”,覆盖多领域事项,平均办理时限压缩至15分钟,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60%。无障碍卫生间、母婴室等配套空间,从服务支撑到人文关怀全面覆盖,实现“服务无边界、服务有温度”,重塑基层政务服务新体验。
潘家园街道政务服务中心预计于9月全面开放,后续将持续拓展“政务+社区”“政务+企业”服务场景,推动“15分钟政务服务圈”提质增效。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,“我们始终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通过数据跑路、服务靠前,让政务服务不仅有速度,更有温度,增强居民和企业的获得感。”